【中国交通报】因势应变 以解“箱愁”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7日
集装箱运价大幅上涨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随着集装箱运价暴涨,进口原材料成本随之大幅增加。生产成本上升,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定价策略和市场竞争力。例如,金属材料、电子零部件、化工产品等关键原材料价格因运输成本上升而被进一步推高,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对于制造业而言,尤其高度依赖进口原材料的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一些企业可能会试图通过提高产品售价抵消上升的成本,但这可能会导致销售量下降或市场份额减少,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出口成本增加。在航运集装箱运费暴涨的背景下,我国商品的成本优势减弱。特别是低附加值、利润微薄产品,运费增加导致出口价格上涨,不少企业不得不面对订单锐减的风险。以家电行业为例,冰箱、洗衣机通常通过海运出口到欧美市场。然而,随着航运集装箱运价暴涨,运输成本显著上升,使得这些产品的终端售价不可避免地上涨,导致我国家电产品价格优势逐渐削弱、国际市场份额逐步萎缩。
供应链不稳定。集装箱运价暴涨导致运力紧张,进而使交货延迟现象频繁发生。不少企业担心未来运价继续攀升,争相抢购舱位将现有库存尽快安排运输。尽管运价上涨会吸引更多的航运公司进入市场或促使现有航运公司增加运力,但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在短期内无法填补现有运力短缺。运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港口拥堵的问题,影响货物准时交付,打乱企业的生产计划。供应链不稳定迫使企业不得不延长生产周期,以应对不确定的交货时间。
中小企业压力加大。面对航运集装箱运费暴涨,中小企业的资金和资源相对有限,往往面临更大压力。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规模化采购来降低成本,也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来抵御运费上涨的冲击。此外,市场可能因此出现整合和洗牌趋势。部分中小企业可能因无法承受高昂的运输成本而陷入经营困境,最终被淘汰出局。
立足长远谋划多元化应对之策
加快智慧物流体系建设。推进智慧物流系统建设是提升运输效率的关键。以智慧物流为目标,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高效、精准的物流体系。通过运输船舶、货物及仓储设施等物流要素的全面互联,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智能调度,减少物流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优化运输路线、降低能耗,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智慧物流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推动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与协同。同时鼓励港口智能化升级,采用自动化仓储、智能分拣等先进设备,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
寻求多元化运输。面对运价暴涨,企业应积极寻求多元化运输方式,以减少对单一运输方式的依赖。建议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利用其运量大、成本低、稳定性强的特点,作为海运的重要补充运输方式。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的运输时效更为稳定,受天气和海上波动的影响较小,对于一些高附加值、时间敏感性强的货物,如电子产品、生鲜品等,选择中欧班列运输更为适合。
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积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加强航运合作,共同应对运价暴涨带来的挑战。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航运协定,建立稳定的国际运输合作机制,推动一系列跨国航运项目和物流合作协议,降低运输成本的不确定性,提升双方的运输效率和经济互联互通水平。同时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参与制定国际航运规则和标准,提升我国在国际航运市场的话语权。此外,政府管理部门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海外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以更好地掌控物流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政府在应对运价暴涨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对受影响较大的企业提供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转型升级项目,对关键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给予关税减免优惠,以及对出口企业给予运费补贴或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确保进出口业务的连续性。同时,还应加强海关、税务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促进贸易便利化政策落地实施。通过缩短通关时间、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方式,降低企业的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创造更加透明、高效的贸易环境。
优化企业内部管理。面对运价暴涨等外部挑战,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管理优化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首先,企业可以通过精细化生产,优化库存、生产流程以减少浪费和库存积压,提高生产效率。其次,企业需要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建立多元化供应商体系,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最后,企业应及时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提高抗风险能力。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黑天鹅”事件是近年来运价几度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后期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是预防和应对运价暴涨的有效措施。通过对全球航运市场的运价数据实时抓取和分析,企业能够掌握及时、准确的信息,更好地掌握市场动态,采取调整采购计划、优化库存管理、寻求替代运输方式等预防性措施。企业应联合行业协会,共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风险预警平台,提前评估风险、制定应对策略,有效降低运价暴涨对产业链的冲击。(刘家国、王军进单位系大连海事大学,马仁锋单位系宁波大学)
作者介绍
刘家国 教授
MBA/MEM论文导师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工商系主任及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首席专家,活跃于政协与九三学社,担任多项职务。荣获中宣部高层次青年人才、兴辽英才“青年拔尖”及省优秀专家等称号,入选多项人才计划。长期深耕供应链运营管理,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50余篇,其中多篇被国际权威检索收录,并有案例获全国百优,资政建议多次获高层批示采纳。出版著作教材3部,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5次,科技进步奖2次。兼任中国“双法”学会等多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军进 副教授
MBA《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管理实务》任课教师
MBA/MEM论文导师
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注于港航供应链管理及博弈优化领域。在TRB、TRE等国际SCI/SSCI期刊及国内管理学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20余篇,含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重要期刊10余篇及SCI/SSCI/EI论文10篇。其研究成果多次荣获中国管理科学、决策科学及“双法”研究会优秀论文奖,博士论文亦获中国物流学会及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展现了深厚的学术造诣与卓越的研究能力。
文章转载自中国交通新闻网